圖:農業局邀集了二位新農人,各自帶來當季的新鮮農產品及加工品展示。(記者梁朝琴攝)
台南位於嘉南平原精華地區,耕地面積全國最大,近年隨著少子化以及人口老化,農村勞動力逐年下降。於此市長賴清德上任以後,對農業方面提出「新農業、新農村、新農人」的旗艦計畫,藉由臺南優勢的地理環境及豐富的農產品,吸引更多青年人口返鄉,除再現臺南農業的核心價值,也讓更多對農業有所憧憬的上班族們,有另一種追求心靈富足的人生新提案。
今(29)日農業局邀集了二位新農人,各自帶來當季的新鮮農產品及加工品,除了分享新農人們的理念、對農業的新定義、對品質的堅持以及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同時也期待能增加宣傳、擴大通路,讓更多人品嚐到他們揮灑汗水換來的豐碩成果,支持新農人持續向前的動力。
75年次的楊家銘過去任職於蘭花科技園區,秉持著對農業的興趣,也想跳脫一般上班族的生活模式,看好農業未來發展潛力,他棄業從農,回到自家的農地種植蓮藕,初期身為菜鳥農夫的他,由於經驗不足,便碰上了栽種時機錯誤連帶影響收成時農產價格不敷成本,擴大耕種範圍時,卻由於忽略土地特質,使得耕種難度增加,最後考量成本只好中途棄種,雖然摸索過程辛苦,但他更深感在務農人口老化、缺工問題嚴重的環境中,年輕人投身農業具有獨特的優勢,還是努力堅持自己務農的腳步,終於逐漸步上軌道,目前正邁入第二年,種植有小蕃茄、辣椒、南瓜、火龍果,今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吉時從農的專案中,他由眾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有了專案輔導師的輔導及協助,讓他獲得更多專業的指導與建議,在栽種作物上也更有心得與收穫,面對當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楊家銘認為,農業是目前就業市場深具潛力的廣闊藍海。
76年次的余文景,由於自幼伴隨祖父來往蓮田,大學畢業後,在對蓮花及土地的深厚情感促使下,決心返鄉重整荒廢多年的蓮田,以祖父名字”瑞兆”為農場名稱,目前在白河地區以自然農法種植蓮子、蓮藕、洛神等作物,除了販賣當季新鮮農產品,也自行加工製造新鮮洛神花釀、桑葚果釀、冬瓜果釀,如今進入蓮藕產季,瑞兆農場也用心推出最純正安心的蓮藕粉,蓮藕粉製作工序、花費人力及時間頗鉅,且一百斤蓮藕只能製成約十斤的蓮藕粉,因此更顯珍貴,在面對現今食安風暴下,是讓消費者能吃到原始風味及安心選購的產品,同時農場堅持著無毒的信念,期望能喚醒人們對土地的尊重,也期待農人們一起加入建構無毒的農村。
農業局新農人計畫是鼓勵離鄉年輕人回流農村,邀農業達人傳承經驗、技術,活化農村,使農村再現希望,計畫內容以招募45歲以下有意從事農業或欲擴大經營規模之青壯年農業經營者為主,目前已有266人加入臺南市新農人行列,分別從事番茄、蘆筍、鳳梨、蔬菜及綠色農業等各項農業生產項目,並持續輔導參與市府統籌結合農業改良場、農業達人及相關專業人士辦理之「農業達人講座」及「農民學堂」之研習或實地操作。農業局並於各區農會推廣股設立新農人輔導諮詢站,提供新農人相關土地、資金及行銷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