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濱野彌四郎技師銅像(記者田進山攝)
山上水道功臣-濱野彌四郎緬懷追思 矗立銅像供人瞻仰
台南市山上區原台南水道,自升格為國定古績後,每日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幾棟巴洛克式紅磚挑高的建築物及老舊的機器設備,使人們對早期的供水設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懷思古之情,欲加以深入的瞭解。
在台南水道內廣場,矗立一座被譽為都市的醫師濱野彌四郎技師銅像,供人瞻仰,緬懷追思其建造台南水道的功績。
根據學者研究指出,早期由於衛生環境的惡劣,缺乏清潔的飲用水, 整年流行瘧疾、霍亂、鼠疫等傳染病。台灣曾被稱為瘴癘之地, 每年因得傳染病喪命的人,不知其數。 根據統計,當年來討平反日軍的日本軍隊中,戰死者一百六十餘人,因瘧疾為首的惡疾病死者約四千六百人,住院患者達二萬七千人, 健康的士兵僅佔百分之二十,連北白川能久親王近衛師團長,也因瘧疾病死台南。
日本人來台後, 把衛生問題作為施政的重要工作視為第一敵手,將其認為是一種戰爭的延續,若非改善引用水和排水設施,就無法期待台灣的安定。由於當時台灣總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後來代理台灣總督)的極力邀,任教於日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有實際經驗的蘇格蘭人巴爾登先生,帶著剛畢業的濱野彌四郎一起渡台,從事上下水道的策劃工作。
他們不在舒適的辦公室裡辦公,騎著馬,冒著隨時會遭遇抗日游擊隊突龔的危險,到荒涼山區找尋水源地,這種敬業精神,值得敬佩。
後來, 巴爾登也因酷熱過勞,感染瘧疾而回日本,三年後去世,葬於日本。 濱野彌四郎繼承他的遺業,負責巴爾登往生後台灣的上下水道事業。他先後策劃,並建立台北、基隆、台中、台南的水道建設完成,但是他是持身謙虛,常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他的老師巴爾登。
日本政府在台灣,投入了大量錢和人力,解決了衛生環境和建設上下水道,使台灣得以提升生活水準,邁向現代化,這可說是台灣人之福。
當時在台南市山上區建立的淨水場眝水量,足何供應台南市的人口約十萬人使用,徹底解決民生用水,這可以說是一種極有遠見的規劃。
駐在台灣時間達二十三年,對台灣上下水道的建設,最有貢獻的濱野彌四郎,國人為表示對其尊敬,由奇美公司許文龍出資重新塑造銅像,矗立於山上區自來水道原基座上,恢復已失的原貌,供人們瞻仰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