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天眼第五代網站程式已於113年11月11日起正式啟用,所有會員或記者權限,帳號+密碼沿用有效,歡迎大家利用。
臺灣遊記
2013
01/26
21:02
作者
李靖
中國地區
報導
分享
瀏覽 (260) | | | |
2013-01-26 21:02
作者 李靖 中國地區 報導

臺灣遊記

臺灣是一個美好的憧憬,臺灣是一個美麗的眷戀。早在兒提時代,那首“外婆的澎湖灣”就讓我如癡如醉。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老船長是那時嫵媚的寶島在我心目中多彩的元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這種多彩的元素中又增加了日月潭旖旎的風情、綠島小夜曲動人的旋律、玉山皚皚的白雪以及渴望祖國早日統一那心靈深處的呼喚。在流火的八月,我終於了卻了我平生的遺憾,踏上這充滿神奇、洋溢夢幻的土地,一睹那如歌的風景、歷史與民俗。現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記錄下來, 權且與大家一起分享。

故宮博物院

入住賓館後,我們的第一站是參觀臺北故宮。臺北故宮,不足20公頃,遠遠望去,依山伴林,披綠掛翠,塔柏成行,綠茵如毯。一片藍色琉璃瓦和淺黃宮牆的結合體,顯得文韻典雅。周邊是繁華的鬧市區、高樓鱗次櫛比、車水馬龍。

臺北故宮是世界文物最多、最精的文博中心之一,擁有文物65萬多件。這些文物除1萬餘件是海內外愛國人士捐贈的外,都是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為避免倭賊的搶掠,而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各地博物、文化部門精心挑選後運往南方,然後在內戰時期又於1948年用軍艦運往臺灣的。當時運走的文物計33824,幾乎都是北京故宮文物的精華。現在臺北故宮展出的文物是20多萬件,據解說員介紹說這是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三個月會換一次展品。不過有三件鎮院之寶是常年不換的,那就是中國文物之魁“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毛公鼎”是人類青銅時代的代表,出土于陝西岐山,鑄於西周,以西周名臣、銅鼎鑄造人毛公而得名,已有3000年的歷史。此鼎為一尊直耳,半球腹,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環紋,有銘文32行共499,是現存3000年前最長的銘文實物。銘文分5,大致內容第一段是敍述當時時局不寧;第二段是周宣王命令毛公治理國家內外;第三段是周宣王授予毛公宣示王命的特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的任何命令,毛公均可干預並阻止施行;第四段是周宣王告誡勉勵群臣之詞;第五段是賞賜範圍。文雖短,但為目前研究西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最重要的文獻,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此鼎1937年以前一直由私人收藏,抗日戰爭爆發後,美國人和日本人曾爭出高價欲買此鼎,均未得逞。於是日本人採取搶與偷的手段企圖獲得此鼎,在國人葉恭綽、葉公超叔侄的拼死保護下,日本人的企圖屢遭失敗。後葉氏叔侄將此鼎獻給了國家,珍藏於“中央博物館”。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時,隨大量遷台文物運至臺北,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由一塊天然的上綠下白的純玉精雕細琢而成,不但形象幾可亂真,菜上的兩隻昆蟲也是翅肢齊全而栩栩如生,雕技之高超、匠心之細膩無與倫比。整棵“白菜”晶瑩剔透、雍容華貴,觀此物,不啻一種文物欣賞,更是一種高境界的藝術享受,是臺北故宮的鎮宮之寶,也是最令遊人心甘情願地犧牲寶貴的旅遊時間而細品的玉雕文物。此“白菜”出自何時何人之手已無考,原本是清朝宮廷的特級珍藏品,為光緒瑾妃所酷愛,一度被瑾妃藏于寢宮獨賞其芳,後被老佛爺慈禧置於紫禁城的金鑾殿,與真白菜一樣地“種”於一琺瑯盆中,讓滿朝文武上朝時都能一睹這棵白菜的芳容,其亂真之容曾一度引起眾臣驚羨不已,無不嘖嘖稱奇。清朝滅亡、北伐成功之後,新成立不久的故宮博物院曾經決定展出這棵翠玉白菜以饗國人,但為了其安全起見最終沒有展出,直至1948年運抵臺北都沒有與國人見面,所以看見過這一國寶的大陸人實在不多。正因為這樣,大陸遊客一進臺北故宮就爭先恐後地、貪婪地欣賞這一稀世之寶就不足為奇了。

“肉形石”原也是清宮的珍藏品,乍看之下,任何人都感覺不出這是一塊石頭,而是一盤令人流涎的醬色多汁並肥瘦層次分明的“東坡肉”,可惜實物比圖片上看見的小得多,與其說是一盤東坡肉,毋寧說是一小塊五花肉,但其形象之逼真,除了造物主,是任何能工巧匠也難以為之的。

要細看臺北故宮展出的所有文物沒有幾天的時間是不可能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出土文物、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的字畫、大量的孤本古籍、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品、歷代宮廷藏品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極品。在宮內從一樓至四樓的20多萬件展品中,沒有一件不是無價之寶,其中許多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也歷歷在目,許多過去只能在文字上和圖片上看得到的文物在這裏都能親眼目睹。然而我們是團隊遊,旅行社給我們在故宮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就只能走馬觀花了。而且故宮裏面的所有展廳均不許拍照,所以除了旅遊筆記之外很難留下記憶,這使所有遊人皆意猶未盡並若有所失,但又無可奈何。

過去曾在一份雜誌上看過一篇文章,說“蔣介石做了一件大好事,如果他不把這些文物帶走,經過日本人的掠奪和文革的砸燒,可能也剩不下幾件了。只要東西還是中國的,放哪兒都是一樣的。”我認為此說很有道理,也許這些“國之重器”或許能壓住那股“台獨”的邪氣呢。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不僅是大陸遊客陌生的一個景點名稱,過去在臺灣人眼中也是一個神秘的地方。臺灣光復前這裏是日治時期的“士林園藝試驗所”,華人嚴禁入內。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選此地為總統官邸,與夫人宋美齡在這裏度過了26年時光,士林官邸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臺灣政治權利的核心。直到1975年蔣公去世,宋美齡離台赴美,這裏才結束其“私人禁地”的意義而對公眾開放。

士林官邸占地面積有93000多平方米,是臺北最大的生態公園。一進入大門,將所有遊客的目光定格到一處的是一幅巨大的照片,此照片為蔣介石與宋美齡於1927127在上海大華飯店禮堂舉行婚禮的“世紀婚照”。照片中40歲的蔣介石西裝革履、瀟灑倜儻,臉上的微笑中充滿自信。36歲的宋美齡婚紗在身,她懷抱鮮花,靦腆的微笑中充滿幸福和滿足。對這位在抗戰期間幾度赴美、為抗戰籌款,並以她流利的英語和優雅的行舉向世界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向世界大聲疾呼支援中國抗日,對近代中國歷史與中美關係具有深遠影響的前中國第一夫人我是敬佩的。但對其至死不與二姐宋慶齡相見,拒絕出席宋慶齡的葬禮的立場我是反感的。

走過這幅大型照片,就進入了一個綠地如毯、花木扶疏的園林區域,幽靜的大道兩側都是排列整齊、參天並密集的大王椰子樹、細葉欖仁樹、龍柏以及鳳尾竹等挺拔樹木,徜徉其中,心曠神怡。官邸中的“內花園”、“外花園”、“總統正房”、“玫瑰園”等處是遊人雲集的地方。

“內花園”是一處既有假山翹亭、小橋流水富有中式庭園情調,又有西式噴泉水池和塑像的庭園,院中苗圃花壇修剪方方圓圓,花藝水準一流。 “玫瑰園”則是最受遊人青睞的地方,此園不大,大約不足千平方米,但其意義特殊,是一生酷愛玫瑰花的宋美齡親手營造起來的一處雅園。進入此園,只見滿園玫瑰爭豔,萬般嬌媚,滿園芳香繚繞,清醇醉人。身處萬株玫瑰之中,一幅昔日鮮花叢中現美人的瑰麗圖像令人遐想不盡。與“玫瑰園”咫尺之距的“蘭亭”也是一處藏詩匿畫的妍雅之所。觀此亭之前,我誤以為既然謂之為“蘭亭”,很可能會與王羲之的蘭亭序有關。進亭之後才發現此蘭亭在意義上與浙江紹興之蘭亭毫無瓜葛,亭中更沒有《蘭亭集序》。但此亭文雅別致,看得出戎馬一生的蔣公亦有依亭賞蘭的雅興。此亭由8根朱紅大柱托簷,上為單層8角黃色琉璃瓦蓋頂,8角高翹如翼輒飛,8條昂首的騰龍成為8,龍首前是812生肖塑像,簷下雕樑畫棟,彩榫如蝶,亭內頎椅環置,亭外松竹蔭亭,可謂蔣公政事後放鬆賦閑的好去處。

蔣公及其夫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士林官邸可看到他們作禮拜以及蔣家後代完婚及受洗的“凱歌堂”。可惜的是,上帝沒給這位“半路出家”的基督徒任何機會,反攻大陸成為泡影,而紅色的中國越發強大。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光復南路的“國父紀念館”是是蔣介石於196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而下令興建的, 是一幢雄大宏偉、巍峨莊重、浩然大氣、蔚為壯觀的大型建築。

紀念館為一正方形建築,31,四邊各寬100,雄如一座方城。從遠處看,有點象中國傳統的單簷“歇山頂”式建築,正面屋頂如大鵬展翅,兩側平展30多米後翼梢微翹,米黃色的廈頂淡雅生輝,整個屋頂沒有任何傳統的吉祥飾物,顯得潔淨大方。大廈四周有56根圓柱圍立,顯得正氣凜然、威嚴肅穆。正門高如十層樓房,四根氣震環宇的科斯林柱挺立,上托高翹的門簷,簷下正中是一塊長達十米的藍底金字橫匾,上書“國父紀念館”五字,為蔣中正手筆。由門前寬達數十米的石階拾級而上,站于聳高的牌匾之下,心中著實能產生一種豪氣,一種國父子民的豪氣。

進入大門,便是一間龐然大廳即“國父紀念廳”,此廳空高20余米,大廳的前方正中就是整個紀念館的核心“國父塑像”,塑像置於一大理石的長方形高臺之上,臺上鑲嵌國父手書的銘文,由於遊客不能近距離拜讀,不了詳情,內容好象是武昌起義的檄文。台前花盆成排,紫花盛開,兩側各立青天白日旗一面,兩位身著最初國民革命軍儀仗軍服的士兵文風不動地佇立,顯得神聖無比。臺上的國父塑像高5.8,17,為純銅坐像。國父正襟危坐,目光炯炯而深沉,一種將幾千年的封建陰霾掃盡、扶正乾坤、理順社稷的剛毅神情使其顯得無比的偉岸與博大,令人肅然起敬。我們來到紀念館的時候,儀仗衛兵交接儀式已結束。未親眼看見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實屬遺憾。

紀念廳後面還有設施一流、專門舉辦臺灣高規格文化藝術活動的“大會堂”、藏書14萬多冊的“孫逸仙圖書館”、“畫廊”、“展覽室”、“演講廳”和多處其他文化服務設施。我沒有一一去看。當我走出紀念館,只見眼前蔥郁一片,一個芳草萋萋、花木扶疏、椰樹如煙、古榕垂絲的大公園橫空突現,其中于右任老先生的塑像讓我產生無限感慨。德高望重的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元老、民國元勳。歷任國民政府常委、監察院院長等要職。政壇之外,先生不僅是一位造詣深厚的文豪,亦是一代書法泰斗,其草書能與唐懷素相提並論,被兩岸書法界譽為“當代草聖”。于右任先生最令兩岸同胞感動的是晚年對祖國大陸的懷念深情,先生雖官高祿厚,然最大的未了心節就是渴望葉落歸根。1962,83歲高齡的先生將此心節訴之翰墨,寫下了令人感慨萬千的不朽詩作《國殤》,詩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中懷念祖國、思念故土深情溢於言表,詩後先生又多次有死後葬回大陸的流露,1964年先生乘鶴西去,遺願未了。

面對先生塑像,我很深深的鞠了三個躬。“老先生,放心吧,祖國統一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了的,到那時,我會再來看您的。”我默默地想。

臺北101大樓

2003年建成、高509.2101大樓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在高樓林立的臺北市,此樓鶴立雞群,似一把方鐧直插藍天,大有摘星攬雲之勢,巍巍壯觀。登101大樓是遊臺灣的必選項目之一,雖然我與一些鍾情于自然風光游和文化古跡游的旅遊者一樣,對登高樓大廈似乎不太感興趣,但此樓意義非同一般,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大廈,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中國樓,作為炎黃子孫,登上此樓能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豪氣。

一座傑出的地標建築,足以改變這個城市。如同帝國大廈之于紐約、艾菲爾鐵塔之於巴黎、更如晚近的金茂大廈之於上海,面對二十一世紀,臺北需要更寬廣的舞臺,中國需要更亮眼的演出。

日月潭

“不遊日月潭,不算到臺灣”這一宣傳詞語似乎比海南島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更具誘惑力,凡遊臺灣者,恐怕沒有不去領略一下日月潭的風韻的。

日月潭位於臺灣島的中部,棲伏于縱貫全島的中央山脈中段的玉山和阿里山之間,屬島東的南投市管轄,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湖面海拔800,平均水深30。自古有“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概括描述。清詩人曾作霖遊湖後有“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淩空水自閑”之句,詩人陳書游湖後亦有“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之詠。

經過南投市再進入行程一個半小時的盤山公路,我終於見到這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了。只見此湖四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嵐浮霧飄,湖面遼闊浩淼且碧波晶瑩,群峰、綠樹、藍天、白雲倒映成畫,一派煙波浩渺、含妍蓄罩、靜影沉壁的湖光山色。

泛艇遊湖確實更有一番雅趣。小艇一吐白浪,人便直入翡翠水境,在澄清如鏡的湖中環顧群山戀湖,秀嵐繞峰,如入水中蓬萊。平視碧漣粼粼,翠嶼如珠,點點艇影在浩淼的水面泛起道道銀帶,如漂凡界瑤池。俯視藍天沉湖,白雲潛底,青峰松柏倒掛,一種憑虛淩空的感覺著實令人如墜幻境,羽化成仙。

十幾分鐘後,我們棄舟登島。珠嶼亦名光華島,邵族同胞稱之為“拉魯島”。以此島為界,潭北湖面圓如日輪,稱日潭;潭南形如鉤月,稱月潭,故名“日月潭”。此島油染墨綠一片,參天大樹叢生,樹冠有白鷺哺雛,枝間有松鼠戲躍。臨湖處陡崖絕壁、奇岩崢嶸,登頂途中只見石階迂回蜿蜒、怪石嶙峋,365級石階攀行至島巔,發現此島不僅是點綴碧湖的綠珠,還是觀賞日月潭全景的最佳方位。立足於島巔一凸岩上靜心流覽環周景色,一種若虛若幻、進入超凡仙境的感覺油燃而生,好不愜意。一塊臨湖傲立的巨石上刻有“日月潭”三字,成為遊人擁擠留影之處,似乎不在此石面前留下自己的影像,就失去了炫耀自己到過世界上最美麗湖泊的資本。

島上建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並金碧輝煌的“文武廟”一座,文廟供奉的神靈是儒教的萬世師表孔子,武廟祭祀的是佛教的“伽藍菩薩”關公。廟中除了孔子和關公之外,還供有神農大帝、文昌帝君、三官大帝、元始天尊乃至魁星、城隍、土地公、海龍王等神靈,所以既是文武廟,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殿宇。文武廟中香火常年繚繞不熄,據說此島的神靈有求必應、恩澤四方,所以遊人至此,無不匍匐行拜、焚香許願。在島上還可欣賞諸多的環湖勝景,有綠裳翠裙、海拔近1000、在環湖群山中鶴立雞群的“青龍山”;有青龍山密林中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的“涵碧樓”;有呈襲天攬雲之勢、高近509層“慈恩寶塔”以及“玄奘寺”以及“山地文化村”等。

日月潭邊的“邵族村”是一個充滿臺灣原住民部落風情的湖村。邵族是臺灣12個原住民族中最受政策關懷的一個民族,天災人禍特別是日本人的殘酷屠殺使這個民族至今只有283,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人口最少的民族。邵族對來自祖國大陸的客人,特別的殷切和多情,那充滿民族風情的火辣舞蹈,那種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迫切心情在我心靈深處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願天佑邵族,但願華夏早日一統。

阿里山

登上阿里山,進入遮天蔽日的密林之中,有如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寂靜另界。滿眼是挺拔的參天大樹,植株的密度之大、樹幹之高、面積之廣、氛圍之深邃,是大陸以植被茂密而著稱的諸名山均比之遜色。密林中野花爛漫,芳草萋萋,時見柳杉依依如煙,時見紅檜綠葉複徑,龍眼樹、相思樹以及成片的樟木林、楠木林和鐵杉、桂竹林等皆墨染幽深。一種遠離塵世的孤寂感加上林中幽深、神秘的氛圍,使人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幾絲恐懼的心理。林中的岩石被陰生植物裝扮得斑駁離奇,比任何人工園林中的假山怪石都要嶙峋天成。悠然蜿流的山溪涓聲如歌,與林中的鳥語蟲鳴和諧共鳴,與林中的風聲共奏,譜出了一種令神仙也會陶醉的天籟之音。況且,寧靜的林中有時也偶有陽光從稍稀的樹葉隙間射入,此時幽暗的密林霎時會變得彩練當空,出現萬物爭豔的瑰麗景觀。就連那些在陰暗時顯得猙獰可怕的古樹兜墩也以令人驚歎的奇麗面貌再現。這時才知道這些大如小丘的眾多古樹兜墩其實是阿里山密林中的一大絕景,這些樹兜都歲過千年,上面長滿荊棘、花草和苔蘚,上面的樹幹或飽經滄桑而死去,或被日占時期所盜伐,只留下高兩三米、盤根錯節、樹洞如屋的兜墩作以曾經輝煌的見證。我鑽進了一個樹兜下面的樹洞,驚見洞內的面積不下15平方米,可以想像這株樹在活著的時候是何等的高大偉岸。換恐懼為瀟灑的心情來領略這密林中的景象,就會發現這是一種難得一見的、原始的、處女的生態美。這種生態美美就美在林中的幽暗寂靜,這種幽暗寂靜會使人產生許多幻覺,仿佛這是花仙樹精抑或山神崖鬼嬉戲、聚會的地方,他們在這個不受外界干擾、沒有凡俗氣味的密林中自由自在地、不被凡人所理解地為所欲為,是何等地愜意。

看大名鼎鼎的“阿里山神木”是遊阿里山的重頭戲。神木是臺灣獨有的珍貴樹種紅檜,紅檜是世界生物界公認的樹中壽星,阿里山有歲逾3000年的紅檜數株,我所看見的幾株神木中,最大的一株高45、腰圍12.3、樹齡2300多年、須十幾個人才能抱合。此樹在萬綠叢中脫穎而出,大有襲天攬雲之勢。雖然它已存活了20多個世紀,看盡了台島兩千多年來的滄桑巨變,然仍然枝葉繁茂、青翠欲滴而頂天立地,沒有半點蒼老的跡象,令人欽佩。據說象這樣活了幾千年的樹都有了靈氣。惱人的是在我虔誠地瞻仰這株神木、祈求沾染一點神木的靈氣的時候,一片大霧飄來,使林中白紗彌漫,遊人如浮行於雲霧之中,而那相距咫尺的 “姐妹潭”顯得更加風姿綽約了。姐潭則雅致怡人,微漣中有幾處古樹兜墩露出水面,兜墩上長滿茅草,形成潭中綠島的雅景。潭中心建有茅草蓋頂、兩頂並蒂的“姐妹亭”一座,有木橋與潭岸相連。環潭的綠樹投下的倒影使潭水更加綠如翡翠,潭邊繁花盈岸、木制棧道曲徑通幽.這裏的荊棘叢中山花怒放,比任何溫室中的花朵都要美麗芳香。很有詩詠之韻。

霧氣仍在繚繞,好在統治密林的時間不是很長,霧薄時,遊客們爭相在神樹及“姐妹潭”前留影,儘管是霧中拍照,留下的照片也是朦朧含蓄的,但都留下了對阿里山美好回憶。

旗津半島

從台南到高雄僅50公里,位於台南平原最南端的高雄市,是一個依港口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其規模僅次於臺北市,在全省居第二位,是一個新興的港口城市。它的港口的地理形勢十分優越,是利用自然瀉湖修建而成的。在高雄港最有意思的莫過於環遊旗律半島了。從濱海路南面的渡船場乘船,穿過第一港口便到對面的旗津站,這裏有天后宮、燈塔、海水浴場等供人們參觀遊玩。

旗津半島充滿了鄉土情趣。旗津半島只有2平方公里,島上街道短小狹窄,低矮的房屋同沙灘、木麻黃村所組成的景象,與海灣對岸的高樓大廈,繁華的鬧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到旗津半島,都喜歡看看魚市,品嘗一下海鮮。高雄漁港在臺灣島上是最大的漁業區,海灣內分佈有前鎮漁港、鼓山漁港、旗後漁港、中洲漁港等,其中後兩個漁港都設在這半島上。這裏盛產虱目魚、烏魚、旗魚、鯊魚等。不但有大的魚產拍賣局,還有許多小魚攤。每到夜晚,供應海鮮的夜宵店散發出撲鼻的魚香。到深夜,除了閃亮的船燈、漁火和燈塔外,狹長的旗津半島像一條酣睡的巨龍,那浪擊海岸的濤聲,仿佛是巨龍發出的酣聲,我想,這巨龍皮膚定是黃色的,眼睛是黑色的。

太魯閣峽谷

到臺灣旅遊,最使人流連忘返的自然絕景當屬“太魯閣大峽谷”。此處景區不同于以秀麗、雅致的自然風光而著稱的阿里山和日月潭,而是以“險”和“奇”得以舉世聞名。太魯閣大峽谷位於臺灣東海岸中部偏北的花蓮縣,是縱貫全島的臺灣最大山脈“中央山脈”北段的一個大峽谷,海拔3740多米。這個大峽谷之所以是臺灣知名度最高、遊人最多的景點,是因為這裏的風光確實是文人們百用不煩的那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全谷奇峰襲天,斷崖如削,淵深萬仞,峭壁崢嶸,陡岩嵯峨,與舉世聞名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覺得太魯閣許多地方絕對比科羅拉多大峽谷更美。

游太魯閣大峽谷不但能體驗大自然的驚險和嚴酷,同時也是一種大自然奧妙和峻美的領略。景區很大,面積有92000多公頃,如果是以往一樣的單獨遊山玩水,我肯定會在穀中辛苦一整天甚至數天,這次是團隊遊,許多絕景只能坐在車上掠視而過,好在車進景區,車速就變得非常緩慢,這也許是旅遊部門和司機為了使遊客能盡可能多欣賞一些美景而有意為之。乘車觀景,車外那輪移景易的風光時時使車內的遊客讚美、驚歎一片。穀中的遊覽公路幾乎都是從堅硬的懸崖絕壁上硬鑿出來的凹槽,都是棧道型公路。這些公路時貼崖徐行,時穿明洞暗隧,所以雖然車速很慢,但在遊客們的心理上還是險象環生,總有點戰戰兢兢的感覺。

行車途中,處處是大自然造就地表奇特形象的大手筆,奇景、酷景、險景一個一個、一段一段地接踵出現,令人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特別是在車過著名景點“燕子口”時,神秘而瑰麗的景象使所有的遊客幾乎不約而同地以央求的口氣問導遊能不能停上哪怕是五分鐘也好,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裏都是只能供單車行駛的窄道,一車稍停將使百車受阻。從車上看燕子口,滿眼是奇峰怪岩,滿眼是危崖如屏,這裏深壑如淵,峭壁對峙如縫,舉頭酷崖遮天蔽日,俯首澗溪湍急帶吼。這裏的崖岩上洞穴密佈,據說是成千成萬的岩燕巢穴,故名燕子口。

我們停車遊覽的地方叫“九曲洞”,這裏有一個不大的停車坪,導遊說這裏是太魯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一下車,便身臨一個重岩疊嶂、險崖對峙、怪石林立並煙籠霧鎖的幽谷之中。這裏有一座全部用峽谷特產的大理石建成的石橋,此橋有如一道深谷長虹將對峙壁立的兩座峭崖連在一起,雄偉壯觀,橋上的護欄全部用質地優良的大理石雕琢而成,顯得雍容華貴。此橋名曰慈母橋,是蔣介石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橋上的“慈母橋”三字歷歷在目。橋下是水流湍急的山溪,溪旁怪石叢立,各具崢嶸。其中有一聳立于谷底溪邊、具獨傲穀天之勢、高數十米的岩峰,峰頂青翠一片岩樹叢生,並建有一翹角欲飛、紅柱赤欄的涼亭,匾書“慈母亭”三字,亦為蔣公所書。在此深谷幽淵中的特殊位置建有此橋此亭,蔣公孝道可鑒。離開慈母橋徒步依崖觀景,任何沒有觀賞細胞的遊人也會對穀中的景色叫絕。行走於貼崖臨淵而曲折迂的人行棧道之中,形成了一道真正的“人在壁上走”的奇觀。仰頭引頸翹望,頓覺驚心動魄,這些豎立如削的崖壁高陡得使仿佛置身於萬丈深淵之底。在一光禿並氣勢磅礴的懸崖處,我看到了刻有“1660”的標高數字,這與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最大深度1760已相差無幾。

穀中有一祠堂名曰“長春祠”,據說是太魯閣峽谷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太魯閣峽谷中最著名的人文景點,景名“太魯長春”。上世紀5060年代兩岸關係緊張的時候,蔣經國帶領一支“青年軍”進駐連“原子彈也奈何不了”的太魯閣峽谷修建了這條“戰備”公路,也就是現在的這條曲展蜿蜒的旅遊觀光公路,在堅硬的岩石上硬鑿出一條公路來,其艱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先後有近500人為此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包括212位由大陸退台的老兵。為了紀念這些為“國”犧牲者,蔣介石下令追認這些人為“國家”英雄,並興建了這座長春祠,據說祠中現在還供奉著212位老兵的靈位。

我們這個旅遊團隊的導遊沒有安排進祠參觀,所以我只在祠堂對面的觀光臺上欣賞祠容,並在此留影。長春祠坐落於一險峻的懸崖之壁,該崖淩空萬丈,遍長低矮植物,景色秀美。祠堂為一白牆黃色琉璃瓦蓋頂的中國傳統式寺廟建築,祠左另建有黃色琉璃瓦蓋頂和藍色琉璃瓦蓋頂的翹角涼亭各一坐,祠、亭均建於一城牆式的高臺之上,台基是一橋形拱洞,一股白泉從拱洞湧出,形成瀑布從崖壁上飛流而下,至穀底瀉銀濺玉,非常壯觀。臨祠的崖壁上刻有“長春聽濤”四字,納瀑的溪底卵石成灘,加上祠堂左右的千仞摩天立崖和狹窄峭峻的峽谷,使長春祠更顯棄凡脫俗的深山寶刹風采。長春祠是美麗的,但美麗的讓人感到沉重,那靚麗的倩影恍若一座豐碑,一面寫著現在,一面刻著歷史。

上傳時間:2013-01-26 21:02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李靖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國際電視台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