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綜合新聞 >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12日心臟血管科楊博凱醫師記者會中談主題:心導管治療的潛在風險,有解!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12日心臟血管科楊博凱醫師記者會中談主題:心導管治療的潛在風險,有解!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22-05-13 14:50   更新日期: 2022-05-13 14:50   記者 張起床 / 雲林縣 報導  

【記者張起床/雲林縣報導】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12日心臟血管科楊博凱醫師記者會中談主題:心導管治療的潛在風險,有解!他舉60歲的吳先生因為反覆胸痛,到本院心臟科門診求診。經檢查發現其心臟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建議接受繞道手術。但因有糖尿病,吳先生擔心手術後傷口不易癒合,可能會有較高風險,因此選擇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

4個小時奮戰,放了5支血管支架,吳先生阻塞的血管順利完全打通,症狀明顯改善;但是,胸口卻開始產生異樣的刺痛感,2天後,胸口皮膚開始發紅潰爛,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放射線性皮膚炎,經過一段時間傷口自我照護,輔以適當的藥膏塗抹之後,病患的皮膚病灶於1個月後慢慢恢復。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心臟血管科楊博凱醫師表示,過去大多需要靠外科手術才能治療的複雜血管病灶,現今可使用心導管的方式處理。心導管治療一般性血管狹窄通常能在30分鐘到1小時內完成;高難度的慢性完全阻塞則至少要花上2小時,隨著難度增加,34小時以上的治療時間也極為常見。

楊博凱醫師指出,心導管機器的低劑量放射線對人體傷害極為輕微,但當暴露時間拉長,且集中在胸口區域,就可能產生放射線性皮膚炎。且,為看清楚血管病灶,治療中必須使用顯影劑,大量的顯影劑可能產生急性腎臟損傷,嚴重時甚至需洗腎透析治療。因此病患術前術後均須適當補充水分,以幫助顯影劑排出。

醫師在介入治療過程中雖然都謹慎小心處理,盡量降低顯影劑及放射線劑量,但當病灶狀況複雜時,高劑量的顯影劑及放射線仍難以避免。

楊博凱醫師指出,為減低可能的潛在傷害,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於20221月正式引進配有動態冠狀動脈路徑指引系統的新型心導管機,能以無顯影劑的方式模擬血管路徑,減少顯影劑用量。且配有零輻射定位系統及低輻射劑量技術,可以在低輻射劑量下,利用後處理調整影像來平衡影像品質,最佳化影像呈現,讓醫師在好工具的幫助下,提供病患全方位的血管治療,並減少不必要的傷害。本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