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綜合新聞 > 南市原原不止400年─原住民傳統竹藝再現

南市原原不止400年─原住民傳統竹藝再現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24-06-03 20:40   更新日期: 2024-06-03 20:40   天眼日報記者 田進山 / 台南市 報導  

【天眼日報記者田進山/台南市報導】

南市原原不止400年─原住民傳統竹藝再現

台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於今(113)年「臺南400」系列活動中,特別規劃了一場臺南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展「原原不止400年」。這次文化展將於6月29日(六)於佳里區蕭壠文化園區開幕展出,主題以臺南地區的西拉雅族、大武壠族及洪雅族的歷史文化為主。目前策展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中,策展單元「臺南原住民傳統信仰與建築」主題,特別展出這三個族群相關的傳統建築「土台屋」以及民國50年代風格的信仰中心「公廨」祭壇,未來將在展場呈現,讓民眾認識不同族群的建築工藝與信仰文化,並透過工作坊形式,邀請西拉雅竹編工藝師李天生老師親自講解授課,並邀請學校師生及對族群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在傳統建築工藝師的帶領下,一同實作、共作此次文化展的傳統建築。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地區原住民族群早期居住於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因應生態環境發展出不同的建築形式。根據文獻記載,西拉雅族的住屋以「土台式」為主,後因應較易淹水、潮濕處,也發展出高腳屋形式;大武壠、洪雅族的建築同樣以竹子、茅草蓋成的。從1871年湯姆生所拍攝的西拉雅族、大武壠族的住屋紀錄照片中,可以發現這兩族的住屋還是以竹編牆及茅草頂為主,屋子也都建在土台上,但是土台的高度明顯低很多。這樣的建築形式也運用在傳統公廨的結構上,1957年中研院民族所劉斌雄前所長在臺南地區進行阿立祖信仰調查時,拍攝到的六重溪、鰗鰡坑公廨(險潭公廨前身),也都是竹編牆的建築,只是當時六重溪公廨的屋頂是紅磚薄瓦,不像鰗鰡坑公廨還是保留著茅草頂建築形態。

南市府原民會主委白惠蘭Salau Kaljimuran說明臺南地區早期的原住民族人住屋的形式各有所異,這場工作坊除了讓學員認識早期臺南地區原住民建築藝術外,也讓民眾透過實作體驗先民建築工法的智慧、學習傳統取竹、剖竹、削竹進而竹編的傳統工法,以及編織茅草屋的綁編技術。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