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綜合新聞 > 響應國際濕地日-高雄市政府積極建構濕地生態廊道與國際環保概念接軌

響應國際濕地日-高雄市政府積極建構濕地生態廊道與國際環保概念接軌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10-02-02 20:28   更新日期: 2010-02-02 20:29   天眼日報記者 向文娟 / 高雄市 報導  

【天眼日報記者向文娟/高雄市報導】

高雄市得天獨厚,擁有半屏山(湖)、柴山、愛河、蓮池潭等綠帶與藍帶交錯的環境,自陳菊市長上任以來,為兼顧城市的發展及為地球環保盡心力,就努力打造高雄成為充滿水與綠、活力與幸福的城市,率領工務團隊以整體考量景觀、生態、防洪、水質、觀光、運輸、教育等效益整治高雄河川水系、復育海岸景觀等水岸建設,並與生態濕地公園串聯,迄今從北到南已完成「援中港濕地公園」、「半屏湖溼地公園」、「洲仔溼地公園」、「本和里滯洪池」、「美術館溼地公園」、「愛河濕地公園」、「檨仔林埤濕地公園」、「鹽水港濕地公園」等8座濕地公園,第9座「中都溼地公園」目前施工中,預定今年9月完工啟用,已形成高雄在地獨特的濕地生態廊道系統,不僅保留生物自由移動的帶狀自然空間,也呼應國際濕地日的理念。

「國際濕地日」肇始於各國與環保團體面對世界上的濕地紛紛消失,於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Ramsar)召開國際會議,由23個國家共同起草並達成協議的「特別針對水鳥棲息地國際濕地公約」,又稱拉姆薩公約,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該公約行政管理機關,訂定每年的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

養工處表示,「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的建設,突顯市政府對於環保與生態的用心及長期努力之成果,並與國際環保概念一起接軌,從此各濕地環境不再是單獨的區塊,而是提供鳥類、昆蟲和植物種籽自由移動的帶狀自然空間,也讓市民得到與自然萬物共存的體驗機會。養工處更透過濕地環境的連續監測,了解棲地內物化與生物因子間的變動,在歷經三年的調查並與過去文獻整合累計結果:洲仔濕地有254科891種生物,含第一級保育鳥類(遊隼)、第二級保育類16種(黃裳鳳蝶鴛鴦、鳳頭蒼鷹、紅隼、台灣畫眉等)、第三級保育鳥類(紅尾柏勞)及特有種27種、特有亞種21種、外來種50種;半屏湖濕地有156科453種生物,含第二級保育類8種(黃裳鳳蝶鴛鴦、鳳頭蒼鷹、紅隼、台灣畫眉等)、第三級保育類3種(紅尾柏勞、龜殼花等)及特有種7種(斯文豪氏攀蜥等)、特有亞種10種、外來種17種。目前發現許多鳥類會在洲仔濕地與半屏湖濕地之間遷移,顯現生態廊道的形成更有利於生物的遷徙,並有助於該地區生物多樣性增長。96至98年累計三年調查報告現已全部上網(http://www.wetland.org.tw/project/chibpl97/),民眾可隨時調閱,養工處歡迎民眾多加利用,一同見證高雄市濕地生態復育的成果。

高雄在主辦2009世界運動會之後,讓世界都看見了高雄,而市府在陳菊市長的率領下,以水與綠兩大主軸,融入人文科技美學與在地的優勢特色,完成建構濕地生態廊道系統,顯見高雄市已從工業都市蛻變轉型為生態都市,不僅增加市民休憩活動空間,保留生物自由移動的帶狀自然空間,呼應國際濕地日的理念,也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