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名字,才能傳達故事與情感」,由於國福社區發展協會發起,希望能將佐倉步道與瀑布之名可以更貼近在地文化,因此,市公所特別邀請多名專家學者、地方耆老、民意代表與地方居民,辦理「佐倉步道與佐倉瀑布定名座談會」,藉此平台讓多方透過互動討論定名,最後在掌聲中通過,未來佐倉步道支線將定名為「撒固兒步道」,許多出席座談會的部落耆老欣慰的認為,他們終於可以擺脫「佐倉」刻板印象之名,讓後代子孫知道「撒固兒」這個美麗名字的源由。
國福里社區發展協會表示,現有佐倉步道定名案,為呈現當地原住民特色,花蓮縣議會共識同意變更為「撒奇萊雅」步道﹔惟根據相關文獻與口述歷史資料整理,早年新城佳林村、秀林水源村、花蓮市國福里、國富里一帶的地區多是茄冬樹,花蓮人稱為「茄冬腳」至後來佳山基地也因台語「茄冬」而譯,阿美族則稱為「Sakur」(撒固兒),「Sakur」在阿美族的意思也指茄冬樹。日治時代,日本人將「Sakur」的音,譯成日語諧音「Sakula」,發音在日文的漢字即是「佐倉」,現在花蓮人提到「佐倉」總是忌諱不已。故協會認為「撒奇萊雅」仍非正確名稱,宜改為「撒固兒」為妥。
加上一直以來,大花蓮地區民眾提到「佐倉」的第一印象都是「公墓區」,地方居民、部落族人也一直努力,希望能夠擺脫「佐倉」印象不佳之名稱,希望能回復到傳統「撒固兒」這個美麗名字。
在地方居民的建議下,花蓮市公所舉辦「佐倉步道與佐倉瀑布定名座談會」,這次的會議由市公所主任秘書陳志強親自參與主持,也特別邀請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育樂科長紀有亭、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副處長督固‧撒耘、縣議員笛布斯‧顗賚、余夏夫、林秋美、市民代表蕭民隆、國福里里長游敬福、部落頭目黃德勇、東華大學教授潘繼道、陳宇嘉、張政勝老師及牛犁文化交流協會楊鈞弼總幹事
等多位官、學、地方民代以及部落族人參加,共同討論林務局新開闢的步道定名問題。
市公所表示,積極回應民意需求、傾聽在地聲音是施政者應為,尤其國家強權不應「霸凌」傳統記憶與民族意識,市公所在這次座談會中扮演「平台」,讓各方意見順利表述,爭取認同最大公約數;同時指出,這樣的座談會只是「開端」,未來公部門施政都會比照類似方式舉行公聽會,除了增加民眾對公部門施政的認識外,也藉由該場合直接「面對面溝通」,減少「間接傳播」而衍伸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