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天眼第五代網站程式已於113年11月11日起正式啟用,所有會員或記者權限,帳號+密碼沿用有效,歡迎大家利用。
桃園—館藏錢幣行動展出
2011
07/22
15:11
天眼日報記者
軒安
桃園市
報導
分享
瀏覽 (1270) | | | |
2011-07-22 15:11
天眼日報記者 軒安 桃園市 報導

 

近期中壢藝術館前有一貨櫃小紅屋,醒目吸睛,艷紅色彩忍不住叫人多看一眼,沒錯,绝對值得您駐足多看幾眼呢!

這是行動博物館-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以及郵政博物館所主辦的館藏中國歷代錢幣暨中國歷代文物郵票展。

行動博物館扮演文物推展及社會教育功能,將館藏豐富文物巡迴偏遠地區、學校展出,也為民眾提供最佳的終身學習機會。

中國貨幣起源甚早,按使用先後可分貝、布、刀、圜錢、銅元;金銀、鎳、皮幣、紙幣及元寶等。早期以物易物,後來為求方便,以貝殼為交易媒介,後雕骨仿製,而有骨貝。春秋時鑄銅貝,稱「蟻鼻錢」。及至用農具取換物品,又仿製「鏟幣」,戰國以後稱之為「布」或「泉」,傳「布」流通,暢如流「泉」;後又鑄「刀幣」。再婦女紡織,紡織機上有圓形紡輪,因此仿造而有「圜錢」,至秦只用圜錢。歷代錢幣材質多以銅鑄,偶有鐵錢、錫錢,春秋時曾有金幣,漢武帝鑄銀幣,其後為窖藏寶值而盛行「銀錠」,或稱「元寶」;宋真宗時創行紙幣,元、明亦有印製,名「交子」或「寶鈔」;清光緖時設立銀行。

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歷代錢幣三萬餘件,各式元寶七百餘錠,集中國錢幣之大成。此次展出錢幣自商周秦漢三四千年,計有殷商時代之原貝、春秋時期的銅貝、戰國的刀布,秦漢的「半兩」、「五銖」,新莽的「錯刀」,唐、宋的大小通寶,遼、夏、金、元、明、清等各朝代的銅錢、元寶、錢枝等兩百餘件,另外郵政博物館提供相關錢幣及文物郵票共同展出。

每星期五、六、日,在中壢藝術館前展出至七月底止。8/3~8/28則移師至平鎮市圖書館繼續巡迴展出。

上傳時間:2011-07-22 15:11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軒安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電視國際台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