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爆發教授A計畫,假發票真詐領,席捲全台許多大學的系所;還有變造論文升等,教授被判刑者,這是大學M(Money)型化的現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這些大學教授高學歷、低素養,如何期待學子能耳濡目染,將來成為才德兼備的人才呢?大學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砥礪品德與服務社會,然而,學術最高殿堂的蒙塵,值得省思。
想起北大蔡元培校長看到當時社會與教育界的腐敗現象,如買官賣官、賭博嫖娼、揮霍公款,他說:「私德不修,禍及社會」。蔡元培於1918年創立「進德會」,全校教授、職員與學生紛紛響應與加入。今天,在台灣的大專院校裡,面對大學的校風不振或追逐名利,不禁要問:還有第二個蔡元培嗎?
最近我應邀去雲林土庫商工演講,當日該校舉辦大學博覽會,應屆畢業生約350人,卻來了四十幾所公私立大學設攤位搶學生。我又去了屏榮高中,當日共有三所私立科大招生團,在該校進行肉搏戰與巷戰,戰況激列。我遇到某科大的一位系主任,他幾乎每天排滿招生的行程,上週他累到差點中暑。對照公立學校老師的優遇,少子化造成私校老師因「責任制」或「配額制」,而有過勞之現象,自然也會影響教學的品質。
一位私立高職的老師說,每一位老師要負責一所國中,責任配額一年要招20名學生,無形的壓力很大。教育部正在推動高中職「樂學計畫」,對象是區內國中應屆畢業生,免試招生的學校是就近的公私立高中職,但是私校表示,教育官員暗自鼓勵各國中畢業生報考公立高中職,形成對私立學校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國中、高中與大學遂形成特殊的供應鏈關係,互為策略合作夥伴。為了生存與發展,各校莫不使出渾身解數,高中職對國中,大學對高中職,針對招生來源學校的老師或導師,只要鼓勵應屆畢業生報考,有些學校會祭出「有形的獎勵」,成為一種誘因。學生以後若得知,老師推薦我報考某校,是為我好,是這所學校好,還是為了某種「獎勵」,這種特殊的供應鏈現象,只有台灣獨有。
公立大學學費約佔私立大學的一半,但卻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而弱勢學生就讀公立大學比例是8.8%,私立大學比例卻多達22%,但私立學校學生所分配到的教育資源卻少得可憐。經濟較弱勢的學生們,從小到大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供學習,考試成績較差,只能選擇私校就讀,需要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我的一位夜間部的女同學,白天打工,獨力養活自己,一個月賺約兩萬元,要繳學費、生活費及房租外,沒錢買便當,常常晚上空腹來校上課。如何縮短公私立大學的教育經費補助與資源的差距,補助弱勢學生,應是教育部責無旁貸之責。
教改喊了很多年,換了多少任教育部長,最近輿論批判教改的失敗。當年普設大學,要消除升學主義。然而,今日我們的小學、國中與高中幾乎被各種的補習班與安親班所包圍,還有的補習班設有考碩博士研究所的班次,這種畸形的補習教育,普遍存在於台灣的社會裡。高商職校培養學生技職知識與技術,畢業後繼續就讀技專院校,但是近日我看到一所知名的私立高商,校門口懸掛超大的看板:「本校今年錄取國立大學的榜單」,也是升學主義的後遺症。
一位小學老師跟我說,她班上的一位小二的女學生,放學後不敢去學校對面的安親班,而在大哭,原來是安親班給孩童的作業,她常沒寫完,害怕會被安親班的老師打手心。升學主義長期以來嚴重地扭曲各級學校的德智體群美育的均衡發展,出現變相能力編班、以考試領導教學、早與晚自習變相的補習等。我們的孩子們在此教育體系與環境下學習,如何快樂地成長,如何激發創意,如何養成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更遑論國際觀的培養。
大學許多的問題,其實是來自小學到高中問題的延伸。例如,國高中英文程度不好,怎麼奢望進入大學,英文就會變好,品德亦同。少子化的今天,使得大學的變革、轉型或重新定位,顯得格外重要。台灣許多的大學不需要盲目地追求較大的經營規模,熱門的科系亦不要全包,應該掌握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創設屬於自己的重點特色,朝小而美的方向去發展。像英國14-19歲就讀的學校(StudioSchools),每所學校發展自己2至3項特色的主修課程,培養學生專業的知識與技能,畢業後銜接大學相關的科系。去年我參訪美國獨立學院排名第一的AmherstCollege,是一所世界知名的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總人數不超過1千8百位。
大學教授除了成為學生品德的典範之外,更要以跨科系整合與國際化的視野,來重新設計課程,並提升教學品質,更要以熱誠來關懷學生。全球化與少子化驅使大學不斷在追求變革,大學、企業與社會更應攜手合作,迎接未來的挑戰。
**********************************************************************
(1)此新聞報導乃專訪轉述謝國榮教授於2012年05月29日發表,主題:[淡定看大學M型化]。
(2)作者謝國榮教授,目前任職於高苑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0 條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