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環境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不僅影響農民的收益,同時攸關全民食安議題。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於今(23)日辦理成立120周年慶記者會,現場展示該場近年來韌性農業研發及輔導成果,同時辦理一系列相關活動與農友們分享成果的喜悅。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於致詞時表示,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成立於民國前10年11月,今年恰好是成立120周年。過去前輩們研發及輔導成果為雲嘉南地區農業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面對近年乾旱、高溫、豪雨等極端氣候因子對農業生產環境構成的威脅,該場除了研發耐逆境品種、節水灌溉、暗管排水、輪作新制度及微生物肥料等成果,以穩定農民收益與產量,同時將雲嘉南重要作物防減災策略撰寫成書,期望能協助農友充分準備以因應天候不適之挑戰。此外,農委會也致力於農民福利的保障,面對大環境挑戰,推出農作物保險、大區輪灌以及農田稻作四選三等政策,這些政策將在111年上路,期望能夠保障農友們的收益。 臺南場表示,雲嘉南地區是臺灣農業生產重要基地,為提升灌溉水資源利用效率,該場推廣節水灌溉於火鶴、洋香瓜、小果番茄、蘆筍、竹筍、文旦及芒果等作物,配合作物生育周期調整灌溉水量,除了達到省水目的之外,同時提升果實品質與省工之效果。設施小果番茄以滴灌進行水分及肥料管理,用水量僅傳統溝灌之50%,同時減少裂果及臍腐之發生,果實品質與糖度亦提高。輔導以淺層暗管配合養液滴灌系統,並執行合理化施肥,解決設施地下水層過高與犁底層造成排水不良等問題,達到穩定產量與品質之效益。該場亦推廣叢枝菌根菌等微生物肥料,相關試驗結果顯示接種菌根菌可以提升洋香瓜耐淹水性。 臺南場說明,優良品種是農業生產的第一步,因應可能面臨的極端氣候因子,該場歷經數年研發,推出釀酒高粱臺南7號與臺南8號,皆極耐旱,全生育期可不灌溉,是乾季栽培的最佳選擇;青油菜臺南4號,具有生育期短、耐熱及耐淹水等特性,適合夏季有機栽培;洋香瓜臺南13號,具有抗白粉病、耐熱、高品質之特性,適於高溫期於設施輪作栽培,也是洋香瓜種植新手極佳之選擇,被譽為CP值超高之洋香瓜品種,已成為夏季溫室種植洋香瓜之主流。 配合大糧倉政策,該場建立以雜糧作物為主而水稻為輔之創新水旱輪作模式。利用該場育成的水稻新品種臺南19號的早生特性,於5-8月生產作為中間作,搭配早春種植大豆或甜玉米的水旱輪作,不僅減少雜草與病蟲害防治費用,且一期作種植大豆或玉米較同期之一期作種植水稻的用水量減少60-70%,大幅節省水資源及緩解水資源日益不足的問題,又因水旱輪作亦可減少雜草與病蟲害防治費用,經濟效益實不亞癌於雙期作水稻田。 臺南場進一步說明,記者會亮點之一為農會家政班輔導成果,結合臺南地區各農會家政班及田媽媽,以當地農特產品為主,發揮巧思,各自開創獨具風味的地方料理,發行「田野裡的美味日常—臺南篇」一書。現場展示龍崎區農會的香筍雞肉炊飯、東山區農會的桂圓米糕捲佐東山咖啡醬,還有麻豆區農會的柚香蔬食和風沙拉,將臺南在地的竹筍、桂圓、咖啡、文旦、胡麻、蘆筍和玉米入菜,搭配該場研發的臺南16號越光米,料理出一道又一道的在地真原味。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