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ㄧ下展陳於海科的這隻蝠妹(海科將之命名的小名)
5.45公尺,體重1300公斤,因為是處於青少年期,雌性。所以命名為蝠妹
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標本經主管機關核審通過後, 1月15日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5樓正式展出,這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的鬼蝠魟(蝠鱝),屬於軟骨魚類,身體扁平寬大,是世界最大的魟魚,鰭像翅膀一樣寬,能像飛行中的鳥類一樣沿著洋流飛翔,成為海洋中最優雅的動物之一,又被形容為海中的「飛行魔毯」,今在海科館舉行揭展儀式,即日起民眾可近距離到海科館認識與觀賞這令人驚嘆與可飛翔於海面上的海洋「空中芭蕾」巨星!
海科館表示,本次在海科館驚艷登場的鬼蝠魟,是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由於鬼蝠魟體型巨大、生長緩慢,繁殖稀少,並面臨捕撈威脅,屬保育類。鬼蝠魟(蝠鱝)體長可達9公尺,體重可達3公噸,菱形體型隨著海流在海中游動時,也彷彿像一個巨大的風箏般,慵懶地在海洋中飄逸。鬼蝠魟屬前口蝠鱝屬(又稱為鬼蝠魟屬)包含兩個物種,其一是珊瑚礁型的阿氏前口蝠鱝(Manta alfredi),以及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本次在海科館登場的鬼蝠魟,是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
海科館代理館長王明源表示大型鬼蝠魟標本,專業團隊花了整整380天,從剝皮、柔劑處理、削皮作業、軟骨的清潔與處理、假體製作與修正、復皮作業、塗裝等手續,像在創作藝術品一樣,一筆一畫地讓這尾鬼蝠魟「復活」過來,製作成栩栩如生的標本,再度「復活」的鬼蝠魟懸吊展示於主題館5樓廊道上,特別以俯衝的姿態游向科學廳廊道的挑高玻璃帷幕,不但活靈活現且動感十足。除了提供民眾近距離的觀賞鬼幅魟優美的姿態外,也可認識與了解鬼蝠魟相關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的知識,更讓民眾多了一處來海科館可拍照打卡的夯點。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組主任施彤煒說明,製作這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標本,緣起於112年7月13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接獲海保署電話通知與告知有因延繩釣誤捕而亡的鬼蝠魟,為保有與接收這珍貴的鬼蝠魟,接續的12小時便快速的展開一連串的討論、聯繫等作業,想盡辦法保有這個珍貴的鬼蝠魟物件。過程中充滿了挑戰、難題與機緣。例如,因為物件太大,臨時找不到合適的吊車;也找不到容得下鬼蝠魟的冷凍廠與冷凍櫃;更找不到合適的處理場地。每當有放棄的念頭時,在地鄉親們總是不斷地持續幫忙打電話聯繫,於是奇妙的事發生了,難題也克服了,終於把曝曬在烈日下的鬼蝠魟從磺港吊起,運送到冷凍廠空地,而租用的冷凍貨櫃也在傍晚及時送到冷凍廠,最後再將鬼蝠魟拖進冷凍櫃急速冷凍至-20度。而在標本處理作業上,國內從來沒有處理過大型魟魚剝製標本的實作經驗,因此在製作過程中,也必須面對許多未知的狀況與試驗。從剝皮計畫、柔劑的處理、削皮作業、軟骨的清潔與處理、假體的製作與修正、復皮作業、塗裝等等手續,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確認,耗時一年多才完成今天的標本展示物件。這集結眾人力量讓鬼蝠魟以再度「復活」之姿,展現並懸掛於海科館讓民眾有機會認識這優雅的「海洋飛天魔毯」鬼蝠魟,未來面對常溫展示的環境,包括氣溫、濕度、光害等課題,以及日後的藏品維護技術,與相關經驗的累積而言,都是值得挑戰的課題。
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標本即日起正式在海科館登場,歡迎民眾於開館時間到海科館主題館5樓一睹雙吻前口蝠鱝(鬼蝠魟)的優美姿態,了解鬼蝠魟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