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天眼第五代網站程式已於113年11月11日起正式啟用,所有會員或記者權限,帳號+密碼沿用有效,歡迎大家利用。
全民挖真相 政府不為人知的超徵祕密
2022
12/14
00:46
天眼日報記者
林明義
台北市
報導
分享
瀏覽 (603) | | | |
2022-12-14 00:46
天眼日報記者 林明義 台北市 報導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但當政府試圖掩蓋真相,全民就要團結起來監督政府依法行政、公開透明。《WPN 世界民報》12月4日線上論壇以「法稅挖土機 全民一起挖真相」為主題,邀請到法稅改革聯盟發起人吳景欽教授及財務、法律相關專業人士,共同檢視台灣現況,挖掘「法稅真相」。

台灣連年超徵幾千億,是不是代表政府財政計畫有缺失?美國、新加坡、香港都有超徵還民的做法,為什麼台灣政府做不到?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法稅改革聯盟發起人吳景欽曾於2018年在公共平台提案「超徵還財於民」,他表示,國家不是一個營利單位,任何的徵稅,要按照憲法依法律,而不是依命令,也不是個人喜好來徵稅。為什麼會超徵?如果大家都過得很好,多賺錢多繳稅,稅收就會超過財政部的預期;但是「疫情期間這兩年你過得好嗎?」超徵的原因跟每個人賺大錢沒有關係,到底怎麼來的?吳景欽歸結到一點,就是浮濫徵收!沒有依法課稅!

吳景欽在提案會議時提問,為什麼超徵不能還民?用到哪裡去?財政部官員說,「因為國債很高、要還債。」吳景欽認為,財政部國債鐘目前每個台灣人一出生就要負債至少25萬,基本上都沒有下降,如果有還債為何國債鐘沒降還一直在升?他指出,去年超徵4300億,今年預估可能會超過5000億,兩年超徵就將近1兆,這些錢怎麼來、怎麼去都不清楚的情況之下,人民不能就這樣吞下去。他呼籲全民要一起關注超徵的問題,這是全民的血汗錢,同時更要監督政府把錢用在正確的地方。

資深財會人員Kathy提到網紅館長陳之漢旗下7間公司同時一起被查稅,雖然事後財政部澄清並沒有對館長查稅,而是工商普查,但立刻遭質疑若是隨機抽查,為何連續五年館長都被「選中」?Kathy表示,國稅局常以查稅名義對中小企業下手,即使該繳的、該報的都如期如實申報繳稅,稅務人員一樣會脅迫人民「多少繳一點」。台中市長盧秀燕擔任立委時,長期接到人民對國稅局不當查稅的陳情,她發現2005到2007年超徵金額一半以上都是因為查稅所得,金額高達數百億,盧秀燕直指這是「惡意查稅」。

Kathy指出,這兩三年國內疫情嚴峻、景氣低迷,然而2021年台灣超徵高達4,32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10月中旬財政部長蘇建榮表示,今年稅收仍可能超過預算數4,000億元,在經濟沒有明顯成長的情形下,年年超徵實在是懸奇現象。2021年12月17日,稅捐稽徵法修正,總統公布實施,其中增修第49-1條「檢舉逃漏稅捐核發獎金與舉發人最高480萬,並為舉發人保守秘密。」戒嚴時期有許多檢舉匪諜的案件,為了圖謀當事人財產,進而檢舉誣陷、製造假案,將身家財產全數没收,檢舉人就能領取高額獎金。號稱民主自由的台灣,政府竟讓檢舉獎金死灰復燃,增修在稅捐稽徵法,Kathy擔憂這將造成官員貪腐,增加稅務冤案,讓更多無辜的百姓生活在悲慘的世界裡。

上市公司法務人員Hans表示,台灣超徵問題嚴重,一直以來「被消失」的稅災與稅改議題,也因近幾年民間團體揭露,才讓各界發現超徵問題不僅缺乏法律上正當性、更從未公開透明與有效監督。從歲計賸餘、短估、還國債、到減少舉債,財政部對超徵的用途,說法一變再變。前台大法律系教授陳志龍與法稅改革聯盟2019年曾到審計部陳情,提出預算法第59條規定:「超收應一律解庫,不得逕行坐抵或挪移墊用。」既然超徵不退還給人民,解交國庫明細跟用途流向,財政部應該清楚交待,審計部更應該徹查。當時陳志龍教授說:「總決算書裡,五年來超徵的六千億卻看不到,這筆錢沒有經過議會,沒有經過法定預算,憑空消失,如果你沒有盡責,我們打算來追究。」

Hans認為超徵背後的原因不單純,多年前立委陳瑩就踢爆國稅局巧立名目濫發上億元,沒有法源依據的稅務獎勵金,職等越高、領得越多;前立法委員黃文玲曾表示,國稅局無法源的查稅獎金是烏龍稅單的元兇,應儘速廢除。現今全球經濟衰退,台灣中經院今年10月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下修經濟成長率,多位企業大老和財經專家說「最艱難的日子沒到,明年會更辛苦!」人民日子不好過,政府年年超徵的正當性何在?從2014年至2021年累計超徵1兆1,035億元,既然不肯退還給人民,到底用去了哪裡?財政部不用交待?審計部不用監督?立委質詢也不甩?財政部儼然成為行政權最大怪獸?還是政府從上到下都在護航這個金雞母?Hans表示,不合理的賦稅徵收直接影響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等基本人權,更影響到每一個家庭、兒童及社會的存續成長與發展,與全民息息相關。

上傳時間:2022-12-14 00:46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林明義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國際電視台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