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政府為正視歷史源流,建立正確鄉土認同,並符史實,已於七月份正式發函及公告通知縣內各單位、機關、學校,於使用苗栗舊地名時,統一以「貓裏」稱之。
國際文化觀光局27日指出,苗栗舊稱,係從最早居住本地之平埔族道卡斯族「貓裏社〈一稱麻里社〉(Pali)」音譯(閩南語)而來,原意是指「平原」或「平坦地形」。相關歷史文獻記載中,皆以「貓裏」、「貓里」或「貓裡」稱之,其中「裡」字同「裏」字。清光緒13年(1887),台灣建省苗栗設縣,始更名為音近之「苗栗」。
國際文化觀光局表示,鑑於縣內各機關、學校、團體、大眾傳播媒體及文史工作人士,於使用苗栗舊地名的公文書、刊物或舉辦活動時,常以:「貓裏」、「貓里」、「貓裡」、「貓貍」等多種不同之稱呼用法,以致苗栗舊地名為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引起諸多困擾。經縣政府縣政顧問古鎮清先生指正,將「貓貍」用於苗栗舊稱,不僅「以字害意」、「以訛傳訛」,並致大眾誤認本縣為貓、貍、鼠盛息之地,嚴重背離苗栗鄉土歷史之原意,誤導後世的認知,應予釐正。
國際文化觀光局局長林振豐表示,為審慎釐清史實,該局針對本案,特諮詢中研院及縣內歷史文化學者研究討論結果,苗栗舊地名應以「貓裏」為正確用法,並為避免再生混淆,正式發函及公告通知縣內各機關、學校、鄉鎮公所,未來遇有使用苗栗舊地名時,一律以「貓裏」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