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拜讀2006年3月13日發行「商業週刊」楊欣怡小姐一篇文章,文章的斗大標題是「交大砸兩千萬給學生國際震撼教育」,小標題則分別寫著「留美四個月,改變三十個資優生的人生」、「親眼目睹外國學生『飢渴』的求知態度,這群資優生打開了心防,也見識到國際化的視野」。作者更在文章裡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學生只會跟著潮流走,缺乏企圖心與開創性」!
我回憶自己過去從小迄今的學習歷程,總覺得很辛苦。雖然有幸得到許多好老師的指導,不論是在學識累積或人格養成上,至少走的方向還算是正確,但我仍時時想著:我們的整體教育制度,是不是相當程度上也在壓抑我們每個人的潛能呢?
在高中以前,我們接受的是全盤的填鴨式教育,一切都被規劃好,決定未來的標準並不是我們自己天賦的「自然驅動」,而是老師、父母的「強加期待」,再不然就是我們朦朧無知下的「盲從、迷思結果」。我們被賦予要用功準備大學聯考(學測)考試科目,以能夠進入「號稱國內第一流」的大學,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也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大學」是什麼?念大學的「目的」又是什麼?我,真得非得念大學不可嗎?在「不瞭解的糊塗」中,我們都進了大學,憑著聯考(學測)那「背水一戰」的單次成績,我們背負著「周遭種種」的「讚賞」與「期待」,全都進了「大學」。但是,經過四年大學教育的洗禮,我們卻發現:除了課本上那些極為高深、瑣碎但鳳毛麟角的「知識」外,我們很可能「什麼都不會」。除了會像隻「有著光鮮亮麗羽毛的鸚鵡」,能把很多「專業術語」朗朗上口外,我們是否都已經做好踏入社會、面對未來無限挑戰的準備呢?我們具備有面對「競爭」的能力嗎?我們是否仍有許多未開發的潛能,因為向來的教育方式,而被壓抑等待開發呢?
如果說著名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E.Porter)所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式」(參見Michael.E.Porter著/高登第、李明軒譯,競爭論(上),天下文化,第5頁以下),為「企業」分析「產業競爭力」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那麼,以下的文章應該也可以稱得上是,為我們每個人個人量身定作的「五力分析模式」,不管是即將離開學校進入職場「為謀取滿意工作而努力中」的新鮮人,還是正在職場上「為待遇、工作條件感到厭倦」的老鳥,都可以運用這五力,好好測度一下自己的「個人競爭力」,思考自己還有哪些未開發的潛能!
後備905旅步五營
少尉輔導長吳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