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是口號,而是由內在意識產生外在體現。想用吃素救地球,卻從不重視垃圾分類;想利用隨手關電源來減少能源消耗,但無論多近的距離仍堅持要開車或騎車;想傳達資源有限需珍惜的觀念,竟只因美觀問題而頑固地天天洗車;想拍出最真實又貼切的環保紀錄片,卻使用過多資源包裝、行銷,儼然就是個為了利益而生的宣傳品。在所謂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中,已經無法再多的矛盾卻又被默許眾多行為。
當我們被利刃割傷,會學到為利刃加上把手或防護措施;當我們被熱水燙傷,會學習先加冷水再加熱水的觀念;當我們跌倒,會暸解行走時要注意地面是否有無障礙物。人類之所以有爆炸性的進步,就是擁有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對任何事物皆是如此,但唯獨面對環境保護議題時,總是無法從教訓中而產生改變。許多科學家很早之前就透過各種管道,訴說賴以生存的環境自人類工業革命後,已有巨大改變,且是趨向不好的警訊,同時提出挽救的方法,可是長年以來不是被忽視,要不就是把環境是為一種商品,妄想用打折的概念來交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從最近的哥本哈根高峰會,就可以得到最佳的代言。種種荒誕行徑與想法,源自人的欲望-貪婪。
環境會遭受破壞,主要是由人們的經濟活動所引發,而這些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滿足慾望,所以環境保護就是一場與人性本質的角力賽,且參賽的成員不是特定人士或少數人,是全體人類群體都必須共同面對。打從環保爭議開始,就應認清這不是行為上的改變,反而是意識形態的蛻變,明瞭環保即指供需平衡與自然循環的提倡。什麼是真正的需求、什麼是多餘的,地球上的動物都會努力滿足生理需求,以達到生存下去之目的,但人類不同,除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外,還會去追求滿足更多的心理需求,仔細探究大多的心理需求,有沒有滿足都不會影響生存,甚至還有的需求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在滿足這些需求的同時,勢必要耗損更多資源。因為需求不會消失而要被滿足,遂如何有效利用資源來滿足合理需求且又能進入自然循環再生機制中,即為另一項重點。只要體現這兩項本質觀念,並加以力行延伸各種呼應作為,必將成為人類史上重大革命之一,影響層面更加深遠。
約莫46億年前,一團高能氣體分子和宇宙塵埃,團聚融合形成美麗地球,她是如此熱情又溫和,靜靜地用她的力量守護生命,讓我們能盡情發揮潛能,創造多樣又令人驚奇的文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育之恩昊天無極,那孕育並守護生命的地球,這份情感又該如何描述?豈能忽視!這不只為自己,更是為了所愛的一切而應該做的,號稱萬物之靈的我們,有能力更有義務要保護環境,「今天不做,明天一定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