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陸一特」的事件在媒體吵得沸沸揚揚,要求補償、遊行抗議等活動陸續展開,然而在仔細了解事件前因後果後,確不免心生感慨,在國家處境艱難之際,「陸一特」前輩犧牲奉獻、不計個人利益得失,補足國軍兵員,使戰力得以維繫,為臺海和平安定奠定基礎。時至今日,多數陸一特前輩,仍以樂於奉獻的心,在社會上貢獻所長,繼續為國付出,這點,在看到那些抗議的人數只有少數人就可以了解,但曾經為國付出、犧牲奉獻的精神,卻被政客與媒體炒作的失去了意義。
對現今輿論,多數人對陸一特事件,認為有賠償固然好,不能賠償也是可以理解。其實大家應以宏觀的視野及理性思維,面對「陸一特」臨時召集問題,服兵役是國民應盡義務,因應國家戰備需求,世界各國對於役期適切增修,所在多有。中華民國國民有服兵役的義務,更是一種光榮的象徵。「忠貞愛國」是每位國民的基本素養,只要國家有需求,就該挺身而出,展現赤忱愛國心;
當時兵役法已明定臨時召集人數由國防部視軍事需要,得在核定後實施召集。
在依法有據下,為確保戰力有效發揮,執行「陸一特」兵役法臨時召集規定,以維護臺灣安全,於早年扮演補足部隊戰力要角。
那時的陸一特雖然比別人多一年的付出,卻培養往後數十年、樂於奉獻的態度,讓自己更願意行善,深覺幫助別人,收穫更多,且對於「陸一特」的奉獻,政府已承諾將進行精神層面的補償,以及例如製發榮譽證,提供福利營站消費等實質優待項目,除提供些許補償外,也希望「陸一特」的弟兄們能莫忘初衷,堅持與守護軍人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