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武德不外乎「智、信、仁、勇、嚴」。軍人最高上的氣節,表現在人人能「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精神,忠於良知,達成國軍基本的使命。軍隊是執干戈以衛社稷的武裝團體,官兵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與國家安危、民眾福祉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軍隊必須要有嚴明的紀律,並透過軍人武德的實踐與力行,方能期其有成。因此,唯有將明是非、重氣節的忠誠信仰,發揮在工作與戰鬥來臨之時,驗證在現實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成為一支足以讓全民信賴的軍隊。
我們可以從張靈甫將軍來論軍人武德的現代意義。「十萬餘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量具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此為張靈甫將軍壯烈成仁前的遺書,從他身上就可以看到張靈甫將軍威武不區的精神且在生活中對軍人武德的體現。
由張將軍事蹟我們可以體認到軍人干戈以衛家園,維護國家安全並保護人民。軍人以服從為職,遇突發狀況應排除萬難「誓死達成任務」,來完成上級交付之任務。
「武德」源自於我傳統歷史文化的精神,主要內涵在發揮「智者不惑、信者不貳、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嚴者不私」的精神,在運作上應以智為先,以信為要,以仁為本,以勇為重,以嚴為準,最後歸結為一個「誠」字,此五項德目缺一不可,更是我軍人精神之所在。國軍對於武德之陶冶,始終念茲在茲,奉為圭臬,未曾一刻鬆懈。影響所及更讓每一位曾在國軍服役的人,在卸下軍裝後仍堅持固守此一價值信念,進而形成社會中的穩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