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家扶發現外籍媽媽辛酸排行榜:第一就是來台灣多年始終被貼標籤『外籍』新娘。第二是子女教育問題,因媽媽多不識中文字無法教導孩子們。第三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尤其是印尼回教、不吃豬肉均是一大差異。
雲林家扶中心獲台灣雲林地方法院檢察署緩起訴起訴金贊助,於10/22在韻律教室舉辦外籍媽媽抒壓團體,11位來自越南、印尼、柬埔寨的受助媽媽獲得身、心、靈的舒展,更有勇氣毅力重新面對在人生挑戰。
雲林家扶表示:經濟協助縣內有800多戶弱勢家庭,超過1700位的兒童,而所受助的家庭中更有來自越南、印尼、柬埔寨…中國大陸的外籍媽媽。依據雲林家扶至101年9月統計發現,有101戶的外籍媽媽持家,在800多戶的受助家庭裡有近12.5%的比例。
參加抒壓11位媽媽中有外包的工廠工作、麵攤、家庭裁縫、廚房幫傭、農雜工等,工作均不固定也不斷在替換,這也是媽媽們隱憂。其中來自印尼的劉媽媽為例,先生因車禍亡故為了照顧兩名孩子,自己又不識中文字,唯有跟著努力學習靠朋友介紹,有工廠要打掃、蒜頭收成、鴨肉攤販她也可以工作,只要有收入都願意。在抒壓課程裡家扶蔡元智社工員更是驚覺劉媽媽硬梆梆的肩膀,生活壓力讓劉媽媽幾乎隨時處於備戰狀態。
另一位來自柬埔寨的洪媽媽更因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而造成許多求職困難,生活上感覺四面楚歌,似乎台灣並不是想像中友善國度,因此讓自己的婚姻觸礁,洪媽媽盼望參加抒壓團體,也能多認識同樣在台灣的外籍媽媽,來聽聽大家的心聲,也盼其他媽媽給她多一點的支持,讓她可以重新生活。
家扶社工員蔡元智說:這群家扶外籍媽媽無論在生活適應、文化差異、宗教信仰、教育、就業問題讓她們感受生活中壓力重重。而這也是雲林家扶為外籍媽媽舉辦身心抒壓成長團體的主因,希望藉由肢體的伸展、大聲的獅吼、彼此的按摩抒壓…傾訴交流彼此關懷,以達到互助的成長團體。
0 條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