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西港區通報疑似登革熱病例,衛生所公衛護士迅速進行家訪,並協同環保局進行緊急室內戶外之噴藥。(記者梁朝福攝)
登革熱在臺灣早期又名斷骨熱、天狗熱,登革熱的潛伏期約3-8天(最長可達14天),在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稱為「可感染期」(或稱為「病毒血症期」),此時期感染者若被斑蚊叮咬,則此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會在蚊體內經8-12天的增殖,使這隻斑蚊具有傳染力,當它再叮咬人時,即可將病毒傳給另一人,該名受感染者經3-8天潛伏期即會發病,如以指標病例發病日起算,次一波病例最快可能在第10天發病,最慢則為第31天。因此,在病媒蚊具有傳播登革病毒之傳染力之前,實是預防登革熱流行之關鍵。
截至10月17日為止,臺南市入夏後登革熱本土病例數已累積達495例。101年10月16日,西港區通報疑似登革熱病例,當日早上衛生所公衛護士迅速進行家訪,給予相關衛教、疫情調查並進行周圍50公尺環境孳生源清除,當日下午該病例證實為登革熱確診病例。17日下午兩點協同環保局進行緊急室內戶外之噴藥。
『噴藥』並非防治登革熱的良方,登革熱藉由病媒蚊傳播病毒,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需要全民共同參與,清除孳生源才是預防登革熱根本的方法。
10月18號早上七點,由西港區衛生所與區公所協同環保志工將社區動員起來,進行孳生源清除及環境整頓,將正確的登革熱防治觀念深植於民眾日常生活之中,藉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及「沒有孳生源就沒有病媒蚊、沒有病媒蚊就沒有登革熱」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