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60年歷史口湖鄉金湖牽水車藏(狀)祭典,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為避免糊水車藏(狀)特殊文化工藝失傳,縣府舉辦「千人糊水車藏(狀)活動」,藉由老匠師示範教學,學生及民眾重新學習糊水車藏(狀)工藝,讓傳統技藝及民俗文化能夠代代相傳。
25日上午在金湖萬善爺廟大廣場舉辦千人糊水(狀)活動,縣府文化處處長張益贍、新聞處處長莊淑妃、口湖鄉鄉長吳慕禹及金湖、興南、崇文及下崙等國小師生500餘人,在牽水車藏(狀)文化維護協會理事長曾人口老師示範講解下,共同學習糊水車藏(狀)技巧,場面盛大且熱鬧,並期盼牽水車藏(狀)文化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成為全國性文化資產。
文化處處長張益贍致詞表示,先民為悼念道光25年(西元1845年)金湖區大海嘯的四千水難亡靈,特別封了一塊萬善同歸的石碑,並建立祠堂供後人祭拜,迄今己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每年農曆六月初八,就是大水災的紀念日,這一天,口湖鄉旅居在外遊子返鄉參加祭典,悼念祖先,並舉辦盛大的法會超渡亡魂,子孫們在道士的帶領下,穿梭在一列列水車藏(狀)之中,以手觸摸水或旋轉車藏(狀),把沈淪水中的靈魂,從地獄裡面一層一層牽引上來,以便超渡。
文化處處長張益贍指出,下寮仔萬善爺廟的挑飯擔活動,舊金湖蚶子寮萬善祠及金湖萬善爺牽水車藏祭典,皆是以祖先遭遇水難死亡的農曆六月初七和初八為活動高潮,村民準備祭品前來參加祭祀,其中以牽水車藏祭典活動最具特色,這是超渡溺死水中亡魂的一種法事;每到祭典日期,成千上萬的水車藏布滿整個祭典廣場,子孫走過水車藏(狀)就象徵性摸一下,以示牽引亡魂脫離苦海,形成台灣最具獨特性的祭典活動。
雲林縣萬善同歸牽水車藏(狀)文化維護協會理事長曾人口指出,水車藏(狀)是以細竹編紮成的兩圓圈筒狀物,並糊上花紙而成的牽魂祭器,用來招魂之用,早年的水車藏(狀)都是住戶自行糊裝,或向糊紙店訂購,並於水車藏(狀)上書寫亡者姓名,到農曆六月初八早上,送到廟埕前排放,近年因國內工商的發達,加上金湖港牽水車藏(狀)法會,所需數量多達五、六千座,於是委託道士壇糊裝,現在牽水車藏(狀)已是口湖鄉沿海地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而萬善爺也成了沿海子民們不可或缺的守護神。
在台灣各地進行的民俗調查研究中,口湖鄉的牽水車藏(狀)習俗,是最值得關注的地方民俗活動之一,雲林縣政府於97年11月通過登錄「口湖牽水車藏(狀)」為縣內無形文化資產,並提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爭取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中;25日除舉辦千人糊水車藏(狀)活動外,在6月29及30日將辦理牽水狀導覽人員培訓,7月22日至29日辦理道教及佛教科儀活動、挑飯擔祭祖靈、放水燈、起狀、發狀、摸狀、倒狀、淨筵普施、謝壇及燒狀等儀式,屆時歡迎鄉親前往金湖體驗全台唯一牽水車藏(狀)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