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社會充滿了暴戾之氣,可說是一點不假,人們常是一言不合便動起手來,而之中最常見的就是交通事故的爭執。一般有點常識的開車族,知道當車禍發生時(即使是小擦撞),第一件該做的事,便是開口叫罵,不論錯在不在於你,第一步的爭執是免不了的,倘若能達成共識那是最好不過,就怕從爭吵變成拳腳相向,大打出手,任誰打勝也沒佔半點便宜。有人說車內一定要有個汽車柺杖鎖,這個裝置,除了防盜,更可自衛,這雖然是個笑話,也透露出台灣駕駛的可悲處。在交通混亂的今天,要想享受駕駛樂趣,難上加難,要心平氣和的開車亦是不易,當情緒抑制達到最高點時,交通意外就是一個最好的觸媒,將一肚子的悶氣,藉由口角甚至拳腳發洩出來,而最後的結果,常是令人覺得不值。
課業上的壓力是每個在求學中的學生必定會遭遇到的問題,如何排解,全憑個人智慧,排解得宜,壓力成為進步的助力,化解不開,即成為生活中最大的難題。有些人尋找同儕的慰藉,有些人會運用心理諮商的輔導,有些人會從事休閒娛樂以放鬆自己,但有一種人會因一時的衝動而走上不歸路,造成終身的憾恨,當事者或許是「解脫了」,相關的人卻必須承受一輩子的折磨。
忍,是中國固有傳統美德,更是立身處世之成敗關鍵。舉凡偉大人物的成功,偉大事業的完成,一定要忍受許多的波瀾挫敗,困頓磨難,而後方能淬煉出無比耐力與堅苦卓絕的精神,轉危機為成功的契機。「忍人之所不能忍,乃能為人之所不能為。」昔日越國句踐忍辱洗馬,舔糞之卑微,生聚教訓籌策復國大計,終滅吳雪恥;韓信有忍辱胯下的器度,才能在日後輔佐漢高祖成就大業;司馬遷有受宮刑之辱,遂有《史記》一書流芳百世。反觀楚霸王項羽,雖擁有一身本領,崛起於江東,他浩大的聲勢,劉邦並不足與其抗衡,然卻因不能忍受一時的挫敗,自刎於烏江之畔。再如司馬談,只因無法追隨漢武帝封禪泰山,便鬱鬱以終,可謂令人遺憾。由上述諸例,可知「忍」乃成大功、立大業之關鍵,不能忍則萬事皆休。
所謂的勇並不是匹夫之勇,一味的衝鋒陷陣,只會受制於人,其真正的大勇是具有彈性,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大丈夫能屈能伸一股惱向前,遇忿恨之事則立即劍拔弩張,不加思索,一敗塗地的結局是可預測的。再談這個古老的教訓:「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是人常犯的毛病,明明只差一步,當下放棄,此實比不為還糟,為什麼?所出的勞力盡付流水,徒勞無功,虛擲光陰且一無所獲,實是可嘆。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若人人皆此思慮,在衝動之前,預先評估,必能減少許多損失。
「讀書人須有志、有識、有恆。」曾文正公所說的這句話,便是堅百忍之先決條件。有志:審慎評估自我能力性向,了解潛能所在,衡量主、客觀的環境,訂定能力範圍可以達到的志向,以及近程、中程、遠程的行事方針。如此便不會因一時的挫敗而氣餒放棄。二、有識:凡事有遠謀、有深慮,不求一時速成,不為環境,情緒所左右而自亂了陣腳。三、有恆:只要我們做事抱持著「有始有終」的態度,拋棄三分鐘熱度的心態,則能水滴石穿,無事不成。
人的道德修養更是培養耐性的重點,修身的功夫一旦養成,器度自然擴大;如此瑣事便不能煩惱自己,人格自然又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