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是什麼造成的?
壓力是什麼?對每個人而言,定義不同。例如:有人會說是,緊張,不愉快的外在力量或情緒上的反應。就心理學家而言,也有不同的定義。例如近代的心理學家則將外在環境的壓力視為壓力源,如:工作的問題。而將壓力源所做的反應,則稱為壓力,如:感覺緊張。因此,綜括來說,壓力的概念是包括生物化學上、生理上、行為上與心理上的改變。而通稱的壓力則可以概分成兩種:1)負向的:對個體而言是有害的與危險的。2)正向的:對個體而言,在適度的情形下是有利的。用一種簡單的說法,壓力即為壓力源與煩惱間的互動。&什麼是壓力的反應?
當身體開始對壓力源的反應,已經完全地從過去的狀態中消失,所發生的生理過程,就是所謂的「壓力反應」。
這種「戰與逃」的生理過程,是由自律神經系統所引起的,能夠在危險的時刻中求生。大腦會釋放出一種刺激壓力的荷爾蒙,可體松和腎上腺素(也就是副腎素)進入系統。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繃,感覺敏銳,以及新陳代謝產生變化。流至器官的血液大部份都需要靠收縮,這就會產生一些極端的現象,如手腳變的又冷又濕。這些生理上的影響,會因恐懼、緊張,和不安的感覺,而有所不同。這種反應是立刻出現的,很明顯對立即可見的身體危險有所幫助。但這種危襝太常發生了,它可以是丟工作、慢性病、愛的人死亡。不幸的是很多現代的壓力源,並不會立刻地消失,以致身體總要維持著謹慎反應的狀態。持續的處於壓力下,會產生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狀,如焦慮和沮喪、心悸,以及肌肉疼痛。疾病通常隨著發生。
這種壓力的生理反應模式為生理學家:1)甘龍提出「戰與逃」,目的在於說明外在威脅可以引發戰與逃的反應,包括活動率的增加與生理的反應。也就是說,生理的改變可以使個體採取不是逃離壓力源,就是對抗壓力源。內分泌學家:2)席萊提出「適應症候群模式」。&心理因素在壓力中的角色
心理因素扮演著評估壓力程度的角色,壓力在心理因素中的流通模式包括1):早期評估:不相關的、有益的與正向的、有害的與負面的(評估事件的本身)。2)次級評估:包含個人評估自己所選取的因應策略。(贊成或反對)。身體系統如何地被慢性壓力所影響?
當身體全面地警戒來應付壓力源時,呼吸變得急而短促,這樣就會用盡細胞維持健康所需的氧氣。這種慣常的準備狀態,也會妨礙新陳代謝的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心絞痛,並且使性慾減低。壓力也會傷害循環和免疫系統。既然,壓力對於身體的影響如此之大,我們該如何減少壓力對我們的影響?此時,自我控制為抵抗壓力的一個利器。為什麼我們說自我控制是調節壓力的有力因素呢?因為它具有調節壓力的角色,包括免疫與生理的改變,如:血壓、心跳、與壓力荷爾蒙。例如:「我有自信我可以在這次的考試中考好!」,此舉可導致生理心理的改變而減緩對壓力的反應。此外,控制個人行為能力的信念與是否面對壓力事件時所導致的壓力反應有關。也就是說,我們將壓力當作是一種概念,用來作為產生個人自我控制能力來源。成功的因應與自我管理可以根除壓力;失敗的自我調節,將導致壓力的反應,同時與壓力有關的疾病乃為自我管理失效的一種結果。當壓力變得不健康時,我們要如何分辨?
決定壓力對我們是否健康,取決於一個特定時刻,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多少的壓力,而我們能應付多少壓力而定。當壓力變成有害的情形時,它便會混合行為、情緒、智力和身體上的症狀出現,指出我們無法應付壓力。茲分成行為的/情緒的、智力上、身體上,或許,有人會問:壓力會不會造成疾病?答案是肯定的。基本上,壓力會透過兩種途徑來影響個人的健康:1)行為,2)生理上的改變。所以,當個體經驗到高度壓力時,會有很大的行為改變出現,進而造成生病或受傷。此外,急性的壓力反應會導致健康行為的改變,而造成健康上較負面的影響。因此,長期性的壓力會對健康造成許多損害性的影響,同時也會長期的改變健康行為,我們不得不予以重視。預防及紓解壓力的技巧基本上,壓力與疾病並沒有直接的相關,但仍有一些證據顯示有一些因素具有調節壓力-疾病間的連結,諸如:
1)運動可以減緩壓力。
2)壓力的反應有性別的差異,而壓力的角色會促使疾病的發生。如:男性比女性更易因壓力而升高血壓。
3)因應型態或個人的行為型態。社會性支持此外,生活事件、增加社會性支持,皆可以降低壓力的反應,進而減少生病的機會。而什麼是社會性支持呢?所謂的社會性支持是指藉由許多朋友所提供的心理社會資源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在這種關係中得到支持的滿足。
一般而言,社會性支持可概略分為四種類型:1)自尊支持:其他人可以增加自己的自尊。2)資訊的支持:其他人可以提供建議。3)社會性伙伴:包含透過活動得到支持。4)工具性支持:包含生理上的協助。因此,社會性支持一般也可以用來定義為:個人從他人那獲得舒適、照顧、自尊或協助而感到滿足。如何透過自我控制來調適壓力?自我控制是個體調解壓力的方法,目的在於增強對壓力的適應能力。當個體遇到壓力時,自我控制的方法會依據他因應壓力的模式來呈現,如:失去一個工作可能以一連串可控制的原因來加以了解。「面談時我沒有盡我的能力去表現,我必須好好準備一番」或者是一個不可控制的原因。「我真笨,面談者有偏見」(歸因控制)。自我控制的好壞,則取決於個體的自我效能。然而,什麼是自我效能呢?自我效能乃關於個體完成特定行為的自信表現。因此,當個體有較好的自我效能時,對於壓力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愈好,也對壓力能有較好的適應。一般而說,自我控制的方法為:1)行為控制:如,逃避。2)認知控制:如,再評估因應的策略。3)決策控制:如,選擇可能的結果。4)訊息控制:如,處理壓力源相關訊息的能力。5)回溯控制:如,我能否預防此事不發生?而從上面的方法,就現實層面的互動控制而言,可以有下列兩種情形:1)覺察的控制:如,我相信我可以控制工作面談的結果。
2)實際的控制:如,我可以控制工作面談的結果。結語適當的壓力,對人是有幫助的;然而,過多的壓力累積,必定會造成身心的不適。藉由適度的壓力管理訓練,才能將過多的壓力釋放出來,進而達到身心調適,重新出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