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寒暑,「赤裸裸地來,又將赤裸裸地去」,再多身外之物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像「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試問究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呢?難道是為了追求世人所稱羨的「五子登科」嗎?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古人稱「立德、立言、立功」為三不朽,足見世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都只是一時的,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孫中山先生要我們「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秉持「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敬業樂群,力行「正德、利用、厚生」。
凡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自然到處都受人禮敬。不過,現代人多奉行「競爭」的進步觀,通常激烈的競爭會演變成「鬥爭」,而嚴重的鬥爭則發展成「戰爭」,可見這是一條「死路」。由於「資源有限,欲望無窮」,過度的物質享受與開發,造成環境污染惡化,出現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等氣候異常,以致於天災人禍不斷。加上,生存競爭激烈造成煩惱焦慮日增,罹患憂鬱症的人口也越來越多,請問現代人真的比古代人還幸福嗎?如此不禁令人要問到底該怎麼做才是一條「活路」呢?唯有古德所提倡的「謙讓」才是活路,重建「禮義之邦」。哪些是「應為與不應為」的呢?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種社會教育,其對善、惡有深刻的見解:凡是利益眾生、捨己為人的,即是善;至於自私自利、以私害公的,便是惡。眾生並不是只有人類,還包括整個有情、無情的虛空法界,相當符合民胞物與、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便是勸人找回失去的純善本心,從誠意、正心開始,力行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古代稱皇帝為「萬歲」,但又有哪一個王朝真的千秋萬世呢?反觀孔子不過一介平民,卻被司馬遷歸入《史記‧世家》,至今子孫已傳了七十幾代,依然受到普世的推崇。前人多用「富不過三代」、「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來訓勉子孫,但仍然比不上以「仁義禮智信」傳家來的好。世人常說婚配要「門當戶對」,卻忽略看對方是否「祖上有德」?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而〈太上感應篇〉亦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如此便不難得知古人以《三字經》、〈弟子規〉、〈治家格言〉等作為家訓傳世的用心良苦啊!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人人都可朝著成聖成賢,眾生皆成佛的道路前進,這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世界也就不遠了。
「得到的瞬間,往往就是失去的開始」,達成目標的喜悅感動總是如此短暫,
常不及在過程中的引頸期盼,合理補償相對付出的代價,只好又去尋找下一個目標。如此無止境的追尋,欲望永無滿足的一天,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到頭來往往會發現,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人從一出生就一直朝著死亡走去,世事無常變化,盛衰起伏、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無一刻不在上演著。人生可謂「苦多樂少」,世俗五欲六塵猶如夢幻泡影,究竟還剩下些什麼呢?《無量壽經》說:「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總之,唯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鐘來利益眾生、行善積德,方能彩繪理想中的每一筆絢爛。
0 條評論
0